台北室內裝潢之餐廳老闆心路歷程
大家好,我是串稻大稻埕店的老闆,我要來分享我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頂下串稻這個店面以及老屋翻的心得分享,希望我的經驗能給大家有一點啟發。
頂讓下串稻的店面的原因,當時我是一個剛從日本回來打算和兩位哥哥一起打拼一翻事業,將我在日本學會的獨特秘傳醬汁帶回臺灣,並以台灣人的口味來做調整,成就了現在評價很好的串稻串燒店,也感謝那些來吃過餐點的人在網路上為我們編寫推薦文,謝謝你們對我們店內餐點以及裝修的喜愛。
當初會頂下這家店的原因是他的裝修風格融合了日本和臺灣的復古元素,剛好這兩個風格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兩個國家,因此就選擇了這家店面,但是因為原本裝修的地方有些許不合理以及不實用的地方做一些稍稍的整修翻新,讓風格更加合乎我生命的軌跡脈絡。

餐廳裝潢 – 與拾間室內設計師真實溝通過程
我先來說說我們是怎麼和拾間的設計師討論裝修翻新的,跟我們接洽的設幾師年齡跟我們相仿,所以在溝通上面一直是順暢,設計師也不會因為年齡輕給出不合適的設計建議,反而給出我們許多有用而且省錢的好建議,接下來我來說說我們與設計師的討論方面有什麼驚豔的火花。
室內裝修前後差異-入口處
1、入口處—美式復古轉換成臺式傳統庭院風格
Before—美式復古
當初這裡原本幾張椅子和一些美式的復古裝飾物品裝飾的入口處。
After—臺式復古
臺式復古的庭院,在裝修之後我在前院設立了很多盆栽以及幾張椅子和一張圓桌,是為了想要有一種臺灣鄉村那種晚餐吃完晚飯家家戶戶都出來自家庭院吃茶納涼閒聊的休閒安逸感,而且是選擇圓型的桌子,就像是傳統臺灣家庭喜歡使用圓桌來增加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而這種感覺延續到入門後的沙發桌區。
Communication—風格融合,舊品新用
我:大門區一開始我們想要請設計師將大門更換舊式的臺灣就是用門閂的復古木門,將原本大門更換掉,讓整體風格更接近臺灣鄉下那種傍晚拿著蒲扇跟小椅凳坐在門口喝茶休息的感覺。
設計師提議:不建議我更換門,以前的店家為了寫菜單將透光的門用黑色背景遮蓋住,導致室內的光線只有前有門的兩側有光亮,中間廊道的光線被遮擋,所以設計師直接建議我們將門上的黑色菜單去除,將門面稍微整新一下就可以了,這樣讓陽光直接引入室內,可以省去要加裝燈來增加亮度,可以依靠自然光去增加室內的光線。

室內裝修前後差異-顧客座位區
2、顧客座位區 – 美式紅磚變成素白平牆
Before—美式紅磚落灰復古牆
走入座位區,原本的牆面是用紅磚裝飾以及灰色水泥的牆面,但是隨著建築物的年齡逐年增加,牆面的粉塵跟紅磚碎塊三不五時飄落而下,而且打掃上面也不方便。
After—素白簡易白牆
素白的粉刷白牆,只要換上燈光的顏色就將整體店面的風格都轉換了,而且打掃清潔方便,棒棒的。
Communication—保留傳統VS打掉重練
我:落灰嚴重→食安危機,但是想保留原本建築的歷史痕跡,請設計師給出一個折衷的方法,達到我想要的成果。
設計師建議:用封板的方式將原本的牆面保留在板子下不破壞建築物原本的牆面,但是將牆面改成平滑易清潔打掃的牆面,牆面變成平整的白牆。
意見融合討論:白色牆面的意見也是我跟設計師討論出來最後決定的顏色,我一開始打算將牆面一樣做成復古紅磚樣式的彩繪牆面,一種忠於原味的感覺,但是設計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說:「你現在打算將營業時間從中午一直到午夜,如果整個前面又是走一種深色系的,那你一開始引入室內的陽光作用不大,因為這片陽光只能照亮門前的一小塊地方,無法為你的室內增加光亮。」所以我們不斷的討論還將油漆的色票本在餐廳室內比對了一翻,選出幾個比較淺、溫暖的色系來讓身旁的親朋好友來票選,最後才選出這一個顏色。
白色的牆面就像是將是外的陽光引入室內一般,因為這棟建築物的陽光調皮的只願意照亮一半的室內,不願意完全的走入室內,所以我選擇白色牆面就像是為了讓陽光的明亮再延伸進入室內的感覺。


室內裝修前後差異-包廂空間
3、包廂空間 – 獨立的黑夜風格
Communication—深夜vs白天
我:而最裡面的包間,我們原本想要營造一種深夜漆黑的座位,想要將整個空間設計的比較漆黑,昏暗的感覺想將牆面用另一個深色顏色來營造氛圍。
設計師說:「如果將這一側直接將牆面換一個深色的顏色,會讓這一個地方很突兀,不如直接用比較深色的軟件來裝飾,這樣可以營造你需要的風格,也不會讓這個空間顯得突兀。」所以我們採用了設計師的提議,用黑色皮質沙發來點綴。
After—白色的夜幕
因此在最裡面的包廂使用黑色的沙發就像是我們店面營業的時間一樣由上午陽光灑落走入夜晚漆黑一片一般,光線由明亮到黑暗,座位風格由庭院閒涼的藤椅、白色木椅的涼爽到室內深層的墨黑的沙發,讓整個店面就像是時間的縮影,清晨黎明步入午夜漆黑。

室內裝修前後差異-廚房裝飾外觀
4、廚房裝飾的外觀—日本街道景觀
After—沿襲原有的木造特色
廚房區的木造建外觀,我是沿用原有的店主的設計,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散步在日本傳統街道一般,檜木ひのき的日式建築林立在石板的街道兩旁,裝飾用的二樓陽台像是隨時會有人探出頭來跟我打招呼一般,所以我只請設計師幫我將這珍貴的木材們加上一層保護,讓它們更為光亮並且更能長久保存。
當初我們選擇要頂讓下這個店面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這一格復古的裝飾廚房外觀,所以在外觀上我們沒有變動他,只和設計師討論後決定將非常難用時常掉落下來的廚房門改掉,這個廚房門改掉後整個進出廚房的動線整個好了100倍。

室內裝修前後差異-二樓茶室
5、二樓茶室舊翻新
年邁的電梯爺爺
在這棟70幾歲年邁的建築物內,可以看到一台貫穿一到四樓的70多歲的復古電梯,雖然它的年齡比我們都大上不少,但是它的腳步卻如年輕小夥子一般健步如飛,因此在翻新時我請設計師幫我請來電梯維修的師傅為它細心健檢,潤滑它的關節讓它步行時更加靈活、腳步更加穩健,希望可以在未來的時光裡它能一直陪伴我們店面的成長茁壯。
石階上灑落的一縷陽光
復古的石階向上,迎面看到的是傳統格紋的包間隔牆,這個是原本房屋舊有的,我覺得它讓整個包間看起來有一種50、60年代的懷舊情懷,而窗外的鐵格柵也像極了當時的窗花裝飾,讓復古的風情更勝,因此我只有請設計師為我整新,讓它看起來更年輕鮮活一些,二樓的包間空間基本上沒有異動。
交流融合互動
包間外的地方原本的店主設計成一個小小的臥榻區,我為了想要提供更多的飲品以及甜點的選擇讓客人能更能享受這樣的復古情懷,因此我請設計師將臥榻改建成開放式的廚房,增加一個中島不只讓客人跟服務人員更加貼近,同時也將我們在料理製作的一點一滴展現在客人面前,讓他們在用餐時更為安心。

來自老闆的衷心評價【拾間室內設計公司】
最後,其實我很感謝室內設計師的協助,因為有他們的耐心指示,以及來回不斷的激盪想法,我們才能有這麼棒的成果跟作品,而我至今也在國父紀念館開了第二間連鎖店,毫不猶豫地也找了拾間室內設計公司幫忙,衷心推薦給所有要做室內裝修的朋友,拾間室內設計公司在餐廳的裝潢非常專業,也很可靠及值得信賴。